园林景观--中国-世界园林之母
中国被称为世界“园林之母”,是世界公认的北温带植物种类最多、最丰富的国家。然而直至今日,
我国尚未完全摸清植物“家底”,传统的植物分类学研究举步维艰、后继乏人,专家呼吁这一状况亟
待改变。
植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,是一个国家重要战略资源。作为植物大国,我国维管束植物(蕨类
植物、裸子植物、被子植物)达3万多种,是欧洲和北美洲的总和。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,
必须先要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,传统的植物分类学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。
“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,我国传统的植物分类学研究起步晚、任务重、底子薄、力量弱。在我国尚
未完全完成植物分类研究的时候,世界植物学就进入了分子时代。我国植物研究也不再崇尚大规模的
野外调查,转而以发表SCI论文的多少为主要考核指标。”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
、研究员马金双说。
2004年,我国编纂完成《中国植物志》,但并未将所有中国植物分类问题全部解决,还需要进一步修
订。如部分卷册的疑难种较多,还需经过专家进行研究;占全书90%以上的被子植物没有分科检索表
;我国植物采集资料与文献收藏严重不足,缺乏系统整理等。
据马金双介绍,我国是世界植物学史上植物资源被采集时间最早、持续时间最长、采集国来源最广、
采集成果最多的国家。然而,关于来华人员的采集工作和成果,我国至今没有完整的历史记录,各类
原始资料散落世界各地,绝大多数文献没有被我国图书馆收藏。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,我国曾组织
多次大规模的野外采集考察,但有关内容绝大多数没有及时、系统地整理或公开发表。
采集植物标本、特别是命名依据的“模式标本”,是每个国家进行植物分类基础的工作。由于历史原
因,我国植物的“模式标本”绝大多数保存在海外的各类标本馆。据《中国植物志》采集史部分记载
,我国至少有70%物种的命名模式现存国外。由于缺乏相应服务,我国学者至今难以参与研究。
为了完全摸清植物“家底”,我国传统的植物分类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过分依赖SCI的考核体系
,又导致我国这一学科面临着举步维艰、后继乏人窘境。植物学家、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杨亲二曾撰文
指出,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,分类学几乎已成“绝学”,人才青黄不接;由于很难找到可靠的审稿人
,我国权威的植物分类学术期刊甚至不得不停止发表藻类分类学论文。
根据全球植物保护战略,2020年将建立全球性在线植物志,我国作为具有约占世界1/10植物资源的
大国,任务十分艰巨。专家呼吁,当前亟待重视和加强传统植物分类学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,从战略
上确保国家整体利益的需求;亟待进一步修订《中国植物志》和地方植物志,加快植物本底资料的抢
救与整理;应设法将早年采自中国而目前存于海外的植物标本数字化,特别是“模式标本”,争取尽
快将这些宝贵的财富收藏于国内,使中国学者在研究中掌握主动权。
若了解更多,请点击 http://www.qs8090.com http://www.qs2020.com
英德市望埠镇良好园林奇石场第二分场,地址:英德市望埠镇英坑公路下塘路口旁,联系电话:15119977709 陈工